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兵团屯垦戍边实践中形成的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给予充分肯定,进行深刻阐释,提出了践行弘扬的明确要求。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四十七团9名老战士的回信中说:“长期以来,老战士们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谨向老战士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祝愿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以老兵精神激励更多年轻人为祖国边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这些宝贵财富是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强大力量。科学系统把握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个体性特征,有助于把宝贵精神研究阐释好、弘扬践行好,为新疆治理凝聚更强大的力量。
一、主体维度:生成主体的整体性与群体性
精神是人的创造物,不同主体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会生成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成果。在类型上,精神主要划分为以主体、时间、范围、内容命名的4种精神成果。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都是从实践主体角度概括提炼的概念,是实践主体在屯垦戍边实践中凝聚形成的精神成果。在生成主体方面,兵团精神的实践主体具有整体性、全体性特征,胡杨精神与老兵精神的实践主体具有群体性特征。
(一)兵团精神的生成主体具有整体性、全体性
精神成果与特定时空、主体、实践相关联。生成环境的相同性与使命任务本质的同质性决定精神实质的一致性,生成环境的特殊性与使命任务的差异性决定精神内涵的特殊性。兵团精神凝聚形成于兵团整个辖区的广阔空间,是兵团辖区内各师团、各行业、各单位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兵团人的整体性精神风貌。基于共同的思想文化根源,面对具有共同性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兵团人进行屯垦戍边、维稳戍边伟大实践,需要共同价值观念作为支撑,在实践过程中会凝结形成共同的精神信念。兵团精神就是兵团人在屯垦戍边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兵团全体干部职工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达。因此,从生成主体看,兵团精神就是所有兵团人的实践结晶、精神成果,具有整体性、全体性特征。
(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生成主体具有群体性
主体的丰富性、实践条件的差异性与实践的个体性特征,决定精神的丰富性、多样性。兵团辖区大,师团、单位分布范围广,屯垦戍边条件和具体职责任务既具有相同性也具有差异性,这决定了兵团人的精神与价值观念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基于主要实践主体与时空条件差异,一些具体精神形态具有特殊性。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都是兵团人的精神体系丰富性、多样性的具体体现,都是兵团人中的一些群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成果。从生成主体看,胡杨精神是以塔里木大学师生为代表的兵团人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专业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其生成主体主要是在兵团进行屯垦戍边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老兵精神则是以四十七团老兵为代表的转业官兵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在“一纸命令执行一生”的伟大壮举中凝结形成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其生成主体主要是以四十七团老兵为代表的转业官兵。因此,在生成主体方面,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具有群体性特征。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胡杨精神等同于塔里木大学的精神,也不能将老兵精神等同于四十七团的精神,就功能作用而言,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与兵团精神一样都具有普遍适用性,都能够激励兵团人投身维稳戍边伟大实践,激励广大干部扎根新疆、奉献边疆。
二、内涵维度:实践要求的综合性和侧重性
由于在生成主体、背景条件、实践内容方面具有差异性,兵团精神与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实践导向上也不尽相同。兵团精神在实践导向上具有综合性特征,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则具有侧重性。
(一)兵团精神的实践导向具有综合性
兵团精神是所有兵团人创造的精神成果,是各群体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活动中凝结形成的整体精神风貌。由于兵团人深受中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特别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影响,他们在新疆独特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中进行肩负特殊使命的屯垦戍边实践,必然会展示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风貌。历史上,南泥湾精神、军垦精神、农垦精神等相继成为兵团人精神风貌的代名词。在兵团事业发展过程中,兵团党委一直在努力概括提炼兵团人在屯垦戍边中彰显出来的独特精神风貌。1954年兵团成立后,兵团政治部开始酝酿概括兵团精神,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基于兵团人减轻新疆各族人民负担而开荒种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实践,在当年工作总结时首次提出“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念。之后,兵团党委政治部宣传处不断完善兵团精神的内容,最初将兵团精神表述为“艰苦创业、团结进取、顾全大局、勇于奉献”。1981年兵团建制恢复后,面对新形势,为凝聚干部群众力量,提出以“安心新疆、热爱兵团、开拓进取、屯垦戍边”为核心内容的兵团精神。1984年接到兵团党委关于兵团精神表述的呈报后,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第一政委王恩茂同志经过反复斟酌,将兵团精神表述为“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屯垦戍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奋进”。2001年,兵团党委再次对兵团精神进行凝练,最终将兵团精神的核心内容确定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总之,兵团精神从一开始就是对兵团所有群体在屯垦戍边中所创造的表述多样、内涵各有侧重的精神成果的概括、抽象、提炼,体现了兵团干部职工群众整体性的精神风貌。在政治信念方面,兵团人始终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忠诚于国家和民族;在价值取向方面,兵团人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民族的关系,坚持“无私无我”;在意志品质方面,兵团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事、迎难而上、坚毅乐观;在行为状态方面,兵团人在事业发展中敢闯敢试,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常规,勇闯新路。新时代,兵团精神被赋予了“绝对忠诚、扎根奉献、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等时代内涵。这是基于形势发展变化,适应兵团事业发展整体需要而对兵团精神内涵进行的整体性丰富。兵团精神是兵团各单位长期奋斗实践中展示出来的精神风貌的总和,在内涵上具有概括性,在实践导向上具有综合性。
(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实践导向具有侧重性
兵团嵌入式分布在全疆各地,面对的环境不同,发展条件不同,承担的具体任务不同,这决定了兵团人的精神体系内涵的丰富性、形态的多样性。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是兵团人中的特定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具有特殊性的实践中形成的具体精神形态。以塔里木大学师生为代表的兵团人在建校过程中发扬南泥湾精神和抗大精神,自己动手,投身教书、学习、工作、生产的伟大实践,1965年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赞誉为“今日抗大”,体现了兵团知识分子在“白手起家”开创兵团育人事业实践中的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以四十七团老兵为代表的转业官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去”和“留”的选择中毅然选择留在新疆投身屯垦戍边事业,体现了老兵们以祖国为重、个人服从集体的价值追求,在行为选择上强调留下继续屯垦戍边的实践要求。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在精神内涵上具有针对性,在行为实践导向上具有特定侧重性,它们使兵团精神内涵更加丰富、立体。当然,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实践导向上具有侧重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对屯垦戍边、维稳戍边事业不具备普遍适用性,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仍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适用性。
三、结构维度:结构地位的主导性与辅从性
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共同构筑了兵团人的精神系统,在其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在地位上具有差异性。兵团精神是全体兵团人在屯垦戍边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是对屯垦戍边实践中呈现的共同价值追求、精神气质、思想境界的总概括。这决定了兵团精神在兵团人的思想观念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是兵团人思想观念的“纲”。相应地,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则是兵团人中的特定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特殊性内涵或特征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在兵团人的思想观念中处于辅从地位,是兵团人思想观念的“目”。放在兵团人的精神体系之中,兵团精神确定了兵团人的核心追求、价值规范、实践品格,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则对核心追求、价值规范、实践品格进行了丰富和具体化。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内涵都可以在兵团精神中找到源头,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让兵团人的精神体系丰富多彩。
(一)兵团精神在结构层次上具有主导性
兵团精神根源于兵团人的屯垦戍边、维稳戍边实践活动,从整体上反映了适应于屯垦戍边、维稳戍边实践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等,确定了进行屯垦戍边、维稳戍边实践需要的普遍原则,在价值规范中具有普适性、主导性,处于“纲”的地位。就具体内涵而言,“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确定了兵团人进行屯垦戍边、维稳戍边的政治原则,是兵团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无私奉献”要求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确定了兵团人的精神体系的基本价值原则。“艰苦创业”确定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维稳戍边的基本实践品格,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确定了兵团人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反映了兵团人履行屯垦戍边、维稳戍边使命的行为取向、精神品格,是兵团人必须坚持的实践观。因此,兵团精神确定了兵团人的精神体系的基本原则、规范,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纲”的作用。
(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结构层次上具有辅从性
胡杨精神代表了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坚韧不拔和无畏奋斗。在屯垦戍边事业开创过程中,由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等构成的兵团人面临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对人的体力、意志构成极大的挑战。在南疆屯垦戍边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实践活动必然需要相应的精神信念,在这样的实践中也必然会孕育相应的精神。胡杨精神,就是兵团人在极为艰苦条件下进行伟大实践的精神意志。“立足艰苦环境”是胡杨精神的基本背景,“扎根艰苦环境”是胡杨精神的逻辑原点,“战胜艰苦环境”是胡杨精神的归宿点。这一基本价值信念和鲜明特征在兵团人整体的精神体系之中,无疑是对兵团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意志品质的具体诠释,是对兵团人整体价值观念的具体呈现,是作为“目”而存在的。老兵精神是以四十七团老兵为代表的转业官兵形成的特殊精神。70多年来,老兵们根据祖国需要,服从党和国家坚守边疆的命令,铸就了“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伟大精神。“扎根新疆”体现了老兵们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政治坚定和崇高情怀,“扎根”是老兵们的坚定抉择,也是老兵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将老兵精神置于兵团人整体的精神体系之中,其特征和导向就更为鲜明,那就是以“扎根”的行为诠释忠诚于党、奉献祖国的精神实质,老兵精神处于“目”的层次,发挥着丰富和具体化兵团人价值观念的作用。
四、结语
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共同构成了兵团人的价值观念、精神品格和实践原则,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意志和新疆各民族群众的情感诉求相统一,蕴含家国意识、为民情怀、奋斗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用好兵团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和内涵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还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将精神的传承弘扬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治理,并强化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