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项工作/兵团精神研究
让兵团精神在三师沃土蓬勃生长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老干部“兵团精神”宣讲团实践经验
发布时间:25年09月19日    信息来源:    编辑:兵团精神研究会
【字体:    】   打印本页    
作者:兵团精神研究会

在祖国西北边陲,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在生动上演。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老干部兵团精神宣讲团以兵团精神在三师发扬光大为核心内容,通过思想共鸣、情感共振、行动共为的三维融合模式,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作为南疆维稳戍边的前沿阵地、兵团屯垦事业的重要承载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始终把传承兵团精神作为“铸魂工程”。自7月3日师市老干部“兵团精神”宣讲团开讲以来,18场宣讲覆盖20000余人次,68名新成员主动加入宣讲队伍,在三师大地形成“老中青三代接力、师团连三级联动”,合力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从“历史记忆”变为“行动自觉”,从“精神符号”化作“发展动能”的生动局面。

一、建强“三师宣讲队”:以本土基因筑牢传承根基

宣讲团立足三师实际,组建“本土、专业、梯队化”的宣讲队伍,讲好三师故事、兵团故事,筑牢兵团精神传承的根基。

锚定“政治过硬“选骨干:由师市党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任团长,老干部工作业务部门带队,精选以师市原党委书记、政委吴金栋为代表的5名处级以上退休干部为核心成员——他们深耕三师几十载,亲历屯垦戍边关键历程,既是三师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兵团精神的“践行者”,确保宣讲有政治高度、有历史厚度。

吸纳“多元力量”扩队伍:打破“老干部专属”边界,吸纳三师本土先进人物加入——退休连长阿不都艾尼·卡得尔熟悉53团4连“从地窝子到楼房”的变迁史,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职工李金鹏有“扎根叶城二牧场、带动杏花产业增收”的实践经历,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会用“00后话语”讲精神,公安英模阿木提江·依米提的家属能还原“身边英雄”的奉献故事。最终形成“师团连三级覆盖、农牧林工教多领域参与”的宣讲架构,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精神共鸣”。

严把质量关口提能力:通过“8次稿件修改+14个部门评审”打磨内容,邀请新疆政法学院、师市党史研究室、师市党委党校等单位名师、专家指导,确保宣讲既懂三师历史、又懂受众需求,让每一位宣讲员都成为“兵团精神在三师的活载体”。

二、定制“三师内容库”:以受众需求找准共鸣点

宣讲团拒绝“千篇一律念稿子”,围绕“兵团精神与三师实践”深度绑定,为不同群体定制“专属宣讲菜单”,让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可学习的榜样”。

青年群体三师担当面对389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聚焦“热爱祖国”内核,讲述三师先进人物田阜升“从高校到边疆、以知识报国”的故事,链接青年“从校园到基层”的成长路径,激发他们“扎根三师、建设三师”的热情,宣讲后志愿者们合唱《到西部去》,将精神共鸣转化为扎根决心。

在岗群体三师责任面对3000余名公安干警,以三师本土全国二级英模阿木提江·依米提“英勇就义护边疆”的事迹,诠释“无私奉献”;面对团镇干部连队职工,用“三师从戈壁滩建农场、从荒漠里筑城市”的奋斗史,以及如今产业振兴、民生改善的新貌,解读“开拓进取”,让在岗者明白“兵团精神就是当下的干事动力”。如54团新进职工赖桂香听完后感慨:“老军垦啃硬骨头的劲,让我敢闯敢干!今年要带动连队5户职工种好红枣,争取亩产再提50公斤。”

银发群体三师情怀面对离退休干部,以李书亭“中印反击战独身开车深夜运炮弹上战场”、张虎城“住地窝子战风沙”等三师老军垦的亲身经历,唤醒“艰苦创业”的共同记忆,引导他们“退休不褪色”,为师市发展贡献“银发力量”,乌鲁木齐宣讲现场老战士合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热泪中满是对三师的深情。

三、搭建“三师教学点”:以实践载体打破讲台局限

宣讲团坚持“从三师实践中来、到三师实践中去”,把宣讲现场搬到棉田、水库、社区,让兵团精神从“听进去”变为“做出来”。

“沉浸式场景“让精神可触摸:在46团永兴镇,宣讲团讲荒草滩上兵团红——从其克里克到永兴镇的精神传承与时代答卷,让全体听众感悟从荒草滩到宜居镇,变的是天地模样,不变的是一代代人“把他乡当故乡,把使命当生命”的赤子情怀,是刻在46团每一寸土壤里的兵团精神;在48团河东镇,讲述修建前进九场引水渠时的真实事件——女职工刘悦“流产仍坚守岗位”的故事,让听众感佩于身边人的奉献;讲述退休干部陈宏佩回忆“三师人排除万难解决群众吃水问题”的经历,唤起大家对“三师精神”的具象认知;这些发生在三师的感人故事,让精神从“文字”变为“可感的身边事”。

“互动式交流“让精神可传递:在各团镇宣讲中,鼓励听众分享“我与三师的故事”——53团4连原连长阿不都艾尼·卡得尔感慨“三师从地窝子到楼房、从土路到柏油路的变化”;45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张红霞说:“妈妈去世前嘱托我将她埋在45团的高坡上,要看团场发展新面貌”;叶城二牧场党委书记、政委朱书永说:“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非常需要这样生动的宣讲,宣讲中不仅有老一代的红色故事,也有新一代的接续传承,就是要以这种形式让兵团新人明白,兵团精神不是遥远空洞的,而是就在身边。这对于我们拴心留人、推动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积极影响,希望这样的宣讲能再多一些。”这种“你讲我谈”的互动,让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三师人共话精神”的接力。

“长效化转化“让精神可落地:宣讲后,三师各单位主动行动——叶城二牧场征集老物件充实文化展馆,部分团镇为老干部留存口述影像,更多单位将“三师兵团故事”融入日常学习;师市还计划将兵团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政课(开学第一课)、产业发展(结合三师产业振兴案例),让兵团精神成为三师“条田里的收成、项目上的进度、职工手里的实惠”。

四、长效推进“三师传承链”:让精神能“持久发新芽”

为防止宣讲“雨过地皮湿”,宣讲团构建“人才、协作、评价”三位一体长效机制,让兵团精神在三师持续扎根生长。

分级人才库,确保队伍不断档面向师市各单位招募宣讲人才,按“类型+层级”分类管理——类型上,分“理论型(擅长政策解读)、故事型(擅长案例讲述)、文艺型(擅长歌曲、情景剧演绎)”;层级上,设“师级骨干、团级主力、连级联络员”。定期开展“师徒结对”培训(1名师级骨干带5名团级成员),计划每年组织“走出去学”,到兄弟师市借鉴“红色宣讲+文旅融合”经验。

部门协作网,凝聚传承协同力与师市党委宣传部、教育局、文体广旅局、退役军人管理局、工青妇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纳入重点活动,推动宣讲进校园、进连队、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加强宣传报道,营造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良好氛围。

定“实效评价标“,推动精神“真落地“:落实“宣讲成效三维评价”,从“听众反馈、单位转化、实际成效”开展座谈交流——听众反馈看“满意度、互动率”;单位转化看“是否将宣讲内容融入‘三会一课’、是否开展后续传承活动、深挖本单位史料”;实际成效看“是否有具体成果”,如团镇是否有“精神促产业”案例、学校是否有“学生践行案例”(如49团依托红领巾小小讲解员,成立“兵团精神宣讲小分队,在本团团史馆开展红色宣讲),将经验在全师推广。

下一步,宣讲团将继续深耕三师土壤,让兵团精神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蓬勃生长,让兵团精神与三师发展同频共振,真正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三师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作者:刘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