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项工作/学员工作
以书为镜 照见初心 ——第32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共读《反对本本主义》引发思想“共鸣”
发布时间:25年11月25日    信息来源:    编辑:学员工作部
【字体:    】   打印本页    
作者:学员工作部

11月21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在校(院)图书馆悄然展开。没有冗长的报告,没有刻板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关于思想、实践与初心的深度对话。40名学员与老师齐聚一堂,围绕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展开了一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温度的思想碰撞。

这场名为“重读经典·知行合一”的读书分享会,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返璞归真”。一本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小册子,为何仍能引发当代干部的强烈共鸣?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本书的核心命题之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图片 1

从纸面到现实:经典何以“活”起来?

活动伊始,副校(院)长张全峰以一场简明扼要的导读,为整场交流拉开序幕。他将《反对本本主义》置于当下治理语境中重新解读:“今天我们谈‘破除形式主义’‘大兴调研之风’,其实早在9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脱离实际的‘本本’,终究是空中楼阁。”

这一开场,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随后,4位学员结合自身岗位经历,分享了各自的读书体悟。有学员谈到,过去曾因机械执行上级文件,导致政策“水土不服”,如今重读“本本主义”的批判,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执行力,不是照搬条文,而是读懂土地、听懂民声。也有学员坦言:“以前总觉得‘调研’是走个过场,但现在明白,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方案,再漂亮也是‘纸上谈兵’。”一句句朴素却有力的话语,让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新时代的土壤中重新生根发芽。

对话之间:思想的火花如何迸发?

如果说学员分享是“输出”,那么接下来的嘉宾互动环节,则是一场高质量的“思想对流”。两位党校老师携手两位学员代表,组成“跨界智囊团”,直面现场提问。

当有学员提出“如何在繁重工作中坚持深入调研”时,一位老师幽默回应:“我们常说‘没时间下基层’,但问题在于,到底是真忙,还是把时间花在了‘填表迎检’这类‘伪忙碌’上?”此言一出,全场会心一笑,掌声雷动。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学员抛出犀利问题:“现在AI都能写报告了,我们还需要亲自调研吗?”嘉宾沉思片刻后答道:“技术可以生成数据,但无法替代你蹲在田埂上看到的皱眉,也无法代替你握着老乡手时感受到的温度。调研的本质,是人心的连接。”这句话,让不少低头记笔记的学员抬起了头,若有所思。

经典为何常读常新?因为照见的是“人”本身

这场读书分享会最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讲了多少大道理,而在于唤醒了一种久违的自省意识。在“快节奏、高压力、重考核”的工作生态中,许多干部早已习惯了“按模板办事”“依文件推进”,而《反对本本主义》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是否还保有那份对真实世界的敏感与敬畏。它提醒我们:政策的温度,不在字里行间,而在百姓的笑容里;工作的成效,不看材料厚薄,而看问题解决了多少。

更可贵的是,这场交流没有陷入“高高在上”的理论探讨,而是始终扎根于兵团这片热土。从民生保障到基层治理,每一个话题都带着泥土味、烟火气。正如有位学员所说:“我们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在这个崇尚“速成”与“捷径”的时代,兵团中青年干部选择坐下来,重读一篇经典之作,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我们不愿做政策的“搬运工”,而要成为时代的“解题人”。


相关新闻